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从《泥潭》到邓紫棋,一本文学书还能怎样“出圈”?

  • 生活
  • 2025-07-22 12:00:03
  • 21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今年夏天,文学图书市场比预期热闹了一些。

7月10日,邓紫棋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启示路》在预售阶段创下了令人意外的数据——一小时内销售额突破4000万码洋,累计销量超过20万册。而在这场预售之前,一位此前几乎没有声量的90后作家刘楚昕,因在“漓江文学奖”上的一段发言走红,新书《泥潭》上线仅三周销量便突破40万册,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纯文学热卖书。

这两本书的畅销路径并不相同,却各自代表着当下文学图书热销的可能:《启示路》背靠邓紫棋庞大的粉丝基础,预售阶段的热度很大程度来自粉丝社区的自发传播;而《泥潭》的走红则始于一段短视频片段,通过情绪共鸣引发大量转发,进而带动销量。

在一个“文学书越来越难卖”的当下,这两本书的热销也给出了一个值得追问的切口:如今,一本文学书还能怎么卖出去?

2025年1月10日,北京,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不少出版行业机构在书展会场搭建短视频直播间,主播在线上直播带货卖书,电商平台已然成为纸质图书的一大销售渠道。图源:视觉中国

文学图书市场,从主动到被动的读者

尽管今年夏天有了两个爆款,但整体而言,文学图书更多的时刻是沉默的。

近几年来,“文学书不好卖”几乎成为出版行业内部的共识。北京开卷的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第二季度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5月和6月的码洋降幅均超过10%。2025年上半年总体(不含教辅教材)市场码洋同比下降2.30%,文学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下降6.56%。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文学图书卖不动并非今年才出现的现象。北京开卷高级研究经理冯小慧告诉界面文化,自疫情以来,图书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刚需图书的表现变得更好了,比如少儿、教辅和健康类图书。但文学这类非刚需板块的图书,在这几年一直呈现波动变化。

冯小慧提到,在20222023年间,文学市场曾短暂回温,当时以东方甄选为代表的直播带货,大大提升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品销量,那轮增长更多是平台和头部大V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2025上半年,文学市场的下降更多来自畅销缺位。从开卷监测的头部文学图书来看,2024年同期有5本文学图书销量突破50万册,其中两本超过150万册,最高达到200万册;今年同一时期,仅一本图书销量突破100万册,其他均未达到50万册。

2025年1月10日,北京,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不少出版行业机构在书展会场搭建短视频直播间,主播在线上直播带货卖书,电商平台已然成为纸质图书的一大销售渠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畅销缺位的背后有人们购买习惯的改变,“现在主动去搜索一本书的人变少了。”在过去,读者通常是看到媒体推荐或者评论,在电商平台主动搜索书名,并做出购买决定。但现在,购买行为大多数时候是被动的,比如人们在刷抖音、小红书时,偶尔刷到了”某本书,顺其自然点开下单链接,购买路径变得更短、更被动。

通过开卷畅销书榜单来看,头部畅销图书受‘内容电商’渠道带动更明显,比如在抖音、小红书这些渠道的购买占比是非常大的。 而在此前,”货架电商“比如当当和京东,是理所当然的图书购买方式。

《泥潭》的走红也是从抖音而起,这本小说由90后作家刘楚昕创作,在获得漓江文学奖后,演讲选段通过切片快速传播,销量急速上升。当当网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文化,这本书从612日开启独家预售起,仅8小时销量就突破5万册,首日即达10万册,这一成绩在纯文学领域堪称一骑绝尘

曾经是图书销售重要驱动的文学奖,在这次却“被反向带火”——是《泥潭》和刘楚昕的短视频爆红,才让更多人知道了“漓江文学奖”。

刘楚昕在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感人发言片段,被剪辑成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传播,带动作品销量增长。

果麦文化副总裁王誉在出版业从业二十余年,他也和界面文化提到了这个行业的深刻变化:变化太大了,在最早,我们依靠中盘将书送到书店;后来通过京东、当当等平台推动销售。到了今天,图书营销的要求更‘触达’,需要把书递到读者面前,让读者直接看到。

与此同时,另一条变化的线索也在榜单上浮现。当当图书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文化,以往在文学畅销榜上占据主导的多是翻译作品,如今它们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数年前,当当畅销榜尤其文学板块,许多是读者非常熟悉的《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白夜行》这些作品,而现在的畅销榜头部,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原创文学占据,比如余华、史铁生、莫言、刘震云等,成为了榜单上的常客。”

多方合作的出版生意

今年夏天的另一本爆款书,是邓紫棋的《启示路》。根据邓紫棋工作室发布的购买链接,书籍分为平装版恒藏版两种(均有简繁体版本)。平装版定价89元,包含小说本体、主题小海报和透卡书签;而298元的恒藏版则配有冰箱贴、徽章、钥匙扣等限量周边商品,各版本均随机附有邓紫棋的亲笔签名。

预售启动后,恒藏版销量迅速突破20万册,二手平台上也出现了高价求购签名本的现象。

这本书由番茄小说、果麦文化、五大唱片联合出品,王誉向界面文化回忆了做书过程:“邓紫棋早早就官宣了要写小说,我们看到消息后主动联系,得知番茄已经与作者侧达成了合作,几乎同时番茄也找到了我们,大家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

G.E.M邓紫棋关于这本小说的采访

王誉强调,这一项目背后是几方联合运作的结果:番茄、抖音等平台的流量支撑非常强大,抖音的开机屏等广告也为作品带来了曝光。果麦作为出版公司,负责的是装帧、发行等环节,这样的分工让整个项目得以顺畅推进。此外,我们在做书的过程中,也和粉丝保持紧密联系,聆听他们的反馈。

冯小慧对比了《泥潭》与《启示路》的畅销机制,认为二者很不一样,明星出书在出版行业不算是新鲜事,因为明星本身有一定的粉丝的基础,书的畅销与否,决定要素主要是这个明星能自带多少流量,此外就是团队和出版方所做的一系列营销宣传工作。

马伯庸 著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10

除了上述所说的多方合作,冯小慧观察到如今的图书营销的另一个变化,是已经不再是零散的渠道发行,而逐渐成为系统化的全渠道管理模式,确保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冯小慧补充道:全渠道营销不再是简单在各个平台上卖书,而是要根据每个平台的用户特征和时间节奏,设计一套联动机制,第一步确定在哪个平台启动,第二步考虑不同平台营销怎么跟上,形成整体传播链路。

京东图书采销相关负责人也向界面文化提到,事件型图书自带流量和关注度,能更容易突破圈子。例如《长安的荔枝》首先借助影视热播引发热潮,随后京东与超市、食材等品类联合合作,打造了场景化阅读体验,通过食物与书的关联来推动销量。

“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在是巷子太多了,一本书如果不主动说出来,就很可能没人看见。”冯小慧说。

2025年6月18日,北京,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工作人员正在现场进行网络直播卖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情绪价值的重新翻红

文学书的营销也在快速进化。冯小慧认为,“现在做文学书,很讲究有没有触到当代情绪。哪怕这本书本身不是关于某个热点,也会在宣传上去靠近某种公共情绪,这样在短视频里更容易传播。”

在她看来,书的内容当然重要,但能否打动当下读者的情绪,是它能不能出圈的关键门槛。

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不少经典作品的“二次走红”上。比如,余华的小说在年轻人群体中以表情包形式流行,《我的阿勒泰》里的“治愈句子”也成了短视频文案常客,既带动图书销量,也制造了话题场。

网络上流传的余华表情包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个很明显例子。这本写于1929年的书,近年来常常会在女性主义讨论中被提起,“每个女性都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很适合作为女性独立、个人空间讨论的文案引用,这正好符合了当下的讨论热点。许多读者此前未必知道伍尔夫,但从中产生了情绪共鸣后,自然想进一步购买这本书。

在原来,一本书内容是好,但和我没什么关系,现在大家在购买一本图书的时候,除了内容好之外,更在意的是这本书和我产生了联系,或许是一句话、一个故事情节和我当下的情绪产生了共鸣。

不过,冯小慧也相信,短期爆发靠情绪共鸣,但能不能长销,还得回到内容本身。

“我们还在观察《泥潭》的长尾效应。”她说。尽管情绪价值能迅速聚集热度,但一本书是否能持续吸引读者,最终还要靠它自身内容是否扎实。比如就在今年上半年,纵使没有出现什么“爆点”,小说《流俗地》也悄无声息地加印了7万册。这种后劲十足的长销书,或许不会成为热搜,却是支持销量的稳定力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