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夜读|好生吃饭

  • 职场
  • 2025-07-22 21:19:03
  • 21

外婆去世那年,我38岁。她对我叮咛最多的三句话,分别是“好生吃饭"“不要惹事"“听你妈的话"。从我记事开始,这些话便是我们分别时的固定三件套,从拉着我的手告别,到站在阳台上冲我背影喊,及至晚年,她双目失明不能下床。

这几句叮嘱,如风中藕丝,缥缥缈缈,即使防盗门、楼梯转角,甚至岁月,都无法斩断,现在都时常隐隐飘于耳间。

我曾经想:是什么理由,让外婆觉得我这个吃货,会忽略吃饭这件大事,而将“好生吃饭"钉在对我的唠叨排行榜首位?后来发现,并非我独享这份宠爱,我的表弟表妹、舅舅舅妈、姨父姨妈,都享受着同一版本的叮咛。在外婆的价值观里,吃饭是顶顶重要的事情。

不独是外婆,这也是许多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关于吃,每个人都有独家的记忆和故事。

年轻时,我觉得吃东西是一种没有进化到位的动物本能,一个专注于吃的人,与把十分之七八精力用于找寻食物的熊或兔子,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甩脱肉身这个臭皮囊,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精神世界。食物只是我们迫不得已的选择,是用来滋养那个甩不掉的肉身的。故而对吃,我极尽潦草,可以为一集电视或一场球,而晚吃甚至不吃一顿饭,可以为买一盒心仪的磁带或书,而一个星期不吃早饭省下钱来。

那时,我对外婆的叮嘱也常不屑一顾,总觉得那是她们饥饿记忆的残屑,不应该积于我们的血脉中。

如今的年轻人,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外婆当年算计下锅米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可也正因如此,吃饭这件事,也如我年轻时一样,容易被轻慢成可有可无的流程。

清晨七点的公交车上,随处可见啃着冷面包的年轻人,塑料袋窸窸窣窣的声响混着报站声,面包渣掉在西装裤上也顾不上去拍。他们说早上要赶早会,要抢在打卡机跳红前冲进公司,哪有时间坐下来喝碗热粥。有次我在楼下早餐摊看到个姑娘,买了笼包子转身就跑,嘴里还叼着半根油条,边跑边含糊地对电话那头说“马上到马上到”。那笼冒着热气的包子,在她手里颠得像个烫手的麻烦,哪还有半分食物该有的体面。

到了中午,写字楼里的电梯就成了外卖的运输带。穿着各色工装的年轻人,捧着印着卡通头像的餐盒,回到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有一口没一口地扒拉。米饭黏在盒盖上,菜汤洒在键盘缝里,他们却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嚼饭的动作像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有次我去朋友公司,见她桌角堆着七八个外卖餐盒,问她怎么不扔,她说“等忙完这阵再说”。可那“阵”似乎永远忙不完。餐盒里的宫保鸡丁放得发蔫,她却浑然不觉,筷子在米饭里戳来戳去,心思全在屏幕上的PPT里。

更让人唏嘘的,是那些标着“代餐”“能量棒”的东西,如今竟成了许多人的主食。有次在咖啡馆,邻座的小伙子从包里掏出个灰扑扑的管子,往杯子里挤了些乳白糊状物,搅了两下仰头喝下,全程不到半分钟。我忍不住问他这是什么,他说“若饭,省时间”。那语气里的理所当然,仿佛吃饭本就该如此潦草。

我看着他杯底残留的白色印记,忽然想起外婆蒸的糯米丸子。她总要在笼屉里垫上新鲜荷叶,说这样蒸出来的丸子带着荷香。光是准备荷叶,她就要提前一天去池塘边摘,再用清水反复冲洗。

那样费时费力地搞一顿饭,会不会被当成浪费生命啊?

其实,人们也并非总如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稀罕时间。他们能花两小时排队,买一杯限量奶茶,能对着手机刷几小时短视频,却不肯匀出时间给自己做一餐饭,然后坐下来好好把它吃掉。

说到底,不是没时间,而是没这份心。在他们眼里,吃饭是效率手册上的“非必要流程”,是需要被优化、被压缩的环节。他们追求升职加薪,追求“诗和远方”,却把最基本的吃饭,搞成了应付的差事。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单位有位领导,总是喜欢在饭点召集大家开会。起初大家还带着饭盒去会议室,边听边扒拉两口,后来她规定“开会期间不准吃东西”。有次会议从中午十二点开到下午三点,窗外的阳光从刺眼变得柔和,会议室里的空气越来越闷,有人肚子饿得咕咕叫,她却敲着桌子说“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想干什么大事?”见大家无精打采,她忽然提高声调:“我告诉你们,吃饭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才是正经事!只有猪才一天到晚想着吃!”

这话像根针,猛地刺破了我心里积了许久的火气。我腾地站起来,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领导,要是连吃饭都不重要,那我们拼死拼活工作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变成一台只知道干活、不知道吃饭的机器?”

她愣住了,大概没料到有人敢当众顶撞。我接着说:“猪知道饿了要找食,鸟知道冷了要筑巢,它们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要是连吃饭都觉得不重要,连自己最基本的需求都不在乎,那不是连猪狗都不如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同事们偷偷在桌下给我竖大拇指。领导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最后挥挥手说“散会”,转身进了办公室,半天没出来。

从那以后,她很少在饭点开会了。再后来,她去了别的部门,依然享受着废寝忘食带来的工作快感,直至退休前两个月,死于一场急症。我不知道她得的是什么病,但坚定地相信,这与她不好生吃饭有关。

渐渐地,我更懂了外婆那句“好生吃饭”的深意。吃饭从来不止是为了填饱肚子,那是对生活的敬畏,是对过日子的认真。你对食物敷衍,生活就对你潦草;你对一粥一饭心怀郑重,日子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外婆已经走了很多年,我常常在做饭时想起她。淘米时,会想起她教我“米要淘三遍”;切菜时,会想起她叮嘱“菜要切得匀”;端起饭碗时,会下意识地坐直身子,慢慢咀嚼,静心体味那来之并不易的一粥一饭。

窗外的年轻人依旧行色匆匆,手里的外卖袋随风摆动。我知道,他们总有一天会明白,那些被忽略的饭点,那些被应付的三餐,其实是被辜负的生活。外婆那句轻飘飘的“好生吃饭”里,藏着的,是一个老人对生活最朴素的智慧 ——好好吃饭,才是对人生最基本的尊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