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魔都眼|带你去看霓虹灯:陈永凤和娜蕾的暑期研学之旅

  • 汽车
  • 2025-07-28 08:38:04
  • 23

2025年7月18日,上海,来自四川凉山、云南普洱和甘肃白银的30名山区学生前往外滩游览。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当浦东的高楼大厦倒映在黄浦江上时,16岁的云南哈尼族女孩陈永凤站在江边,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外面的世界”。

2025年7月18日,上海,陈永凤在黄浦江边自拍。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七年前,一场家庭变故几乎击垮了她的求学梦。陈永凤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小村庄。曾经,她的家庭虽不富裕,但安稳幸福。然而,父亲因车祸致残,母亲离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年迈的爷爷身上。那段时间,她形容自己“像坠入黑暗的井底”,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学业。转机出现在2020年。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在一次山区走访中了解到她的情况,不仅提供了经济资助,更给予了她持续的心理关怀。“她们会听我说话,会鼓励我,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抛弃。”陈永凤说,“那是我第一次相信,人生真的可以改变。”  

2025年7月19日,上海,陈永凤在东方明珠玻璃栈道拍照留影。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3日至23日,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邀请来自四川凉山、云南普洱和甘肃白银的30名山区困境学生,在上海开展“带你去看霓虹灯”暑期研学活动,而陈永凤正是其中一名学生。

2025年7月15日,上海,研学团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5日,上海,研学团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5日,上海,研学团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5日,上海,研学团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5日,上海自然博物馆,陈永凤在拍摄蝴蝶标本。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研学团在外滩游览。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研学团在外滩游览。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基金会秘书长贺静和学生自拍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研学团在四行仓库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研学团在四行仓库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研学团在四行仓库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9日,上海,贺静和学生在东方明珠玻璃栈道上自拍。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9日,上海,研学团在东方明珠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9日,上海,研学团在东方明珠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9日,上海,研学团在东方明珠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9日,上海,研学团学生和志愿者(绿色衣服)开心地交流。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带你去看“霓虹灯”:不只是资助,更是陪伴

2015年9月,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多年来已设立四川凉山支教项目、凉山助学、云南助学、“带你去看霓虹灯”公益夏令营等一系列围绕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的关爱帮扶等公益项目。基金会秘书长贺静介绍,10年来,团队已累计资助1.18万人次,总金额达2200万元。资助对象覆盖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山区,其中许多孩子和陈永凤一样,因家庭变故或地域限制,长期处于教育资源匮乏的状态。

2025年7月18日,上海,娜蕾得知大家要给她过十八岁生日时,惊喜不已。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大家一起给娜蕾唱生日歌。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5年7月18日,上海,研学团学生和志愿者在蛋糕前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这么多人给我18岁生日庆生,这么大的蛋糕,这么多的礼物,真的太感动了,我真的没想到。”2025年7月18日,当研学团学生吃完晚饭,工作人员推出大蛋糕时,娜蕾惊呆了。来自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娜蕾,母亲早逝,父亲务农,经济条件不好的她从来没有过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日聚会。不善言辞的她除了感谢也说不出别的,只有在回去前凌晨写了3页感谢信,来表达她对“超人”(她对基金会志愿者的称呼)的感谢之情,还特别在早上临走时交给贺静,叮嘱等她走了再看。

7月23日凌晨,娜蕾写的感谢信。受访者 供图

“我们组织这个活动,让他们到上海来游玩,开阔视野,了解外面的生活,其实也是为了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这次“带你去看霓虹灯”研学让贺静收获最大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示希望以后能考到上海来。

2025年7月19日,上海东方明珠,岩章和贺静约定,好好学习争取考到上海来。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敢于交朋友、主动表演节目。”来自云南的岩章表示这次研学之旅收获很大,让他成长很多,“谢谢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和志愿者。”

走出大山的震撼:从四行仓库到科技馆

今年暑假,陈永凤和其余29名受助学生一起,参加了“带你去看霓虹灯”上海研学之旅。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摩天大楼,第一次看到机器人和人互动……在四行仓库,她看着墙上的弹孔,想起爷爷讲过的抗战故事,眼泪忍不住往下流。“以前只是在课本里读到历史,现在它就在我眼前,那么真实。”陈永凤说。  

2025年7月18日,上海西行仓库,陈永凤看着墙上的弹孔敬礼。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在禁毒博物馆,她看到了云南边防警察的牺牲数据——同一个警号因缉毒牺牲而重启了四次。“我们从小接受‘三生教育’(生活、生命、生存),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它的意义。”最让她震撼的是上海天文馆的航天展区,一排排高精尖的航天模型让人振奋。“原来国家的强大不是口号,而是无数科学家用智慧堆砌起来的。”她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哪怕只是一点微光,也要照亮更多人。”  

一盏灯,能照亮多远的路?

10年,1000多名学生,1.18万人次,22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生被点亮的故事。  

正如陈永凤在感谢信中所写:“您们让我明白,那些在台账本里反复核对的资助款,那些被家长质疑时仍温柔解释的通话记录,都是托起我们飞翔的隐形翅膀。” 而对于陈永凤来说,这次研学之旅彻底改变了她的目标。“以前我只想早点打工赚钱,现在我想考大学,学教育,将来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孩子。”  

2025年7月19日,上海东方明珠,窗外的三件套霓虹灯格外明亮。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霓虹灯”仍在前行。基金会计划未来项目扩展至贵州、西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回大山”——带着知识和改变家乡的决心。

有话要说...